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城文化千年赓续 长城精神薪火相传

时间:

  长城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长城文化千年赓续,长城精神薪火相传。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弘扬中,长城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4年11月18日,由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延庆区长城管理处、北京市延庆区文物局承办的“长城·聚首——纪念长城外交70周年”主题展开幕仪式在八达岭长城望京文化广场举办,通过精心挑选的663张珍贵历史文献照片及详尽史料,生动再现了八达岭长城作为国家级礼宾场所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图为“长城·聚首——纪念长城外交70周年”主题展活动现场。 延庆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和长城文化发掘。新中国成立后,长城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1952年修复八达岭等长城点段并对公众开放起,陆续开始了对长城的保护维修和旅游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并将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重要地段的长城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5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对长城保护的通知》,提出一系列保护措施。长城成为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和对外交流合作的友谊桥梁。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给长城保护带来新的课题。1984年7月,《北京晚报》等单位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邓小平同志、习仲勋同志亲笔题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保护长城的理念传遍中华大地。这一时期,长城保护法制化建设不断加强。2003年4月,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5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印发《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2006年10月,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第一部专项行政法规,总体确立了长城保护的法律地位。2006年起开展长城资源调查。长城成为人们了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金色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2019年8月,总书记在嘉峪关考察时指出,“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2024年5月,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中指出,“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长城文物保护和长城文化传承弘扬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时代,以国家顶层设计为引领,长城文物保护、精神传承、价值利用进入新阶段。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国长城保护报告》。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提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体系。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通知》。一幅保护长城遗产、挖掘长城价值、传承长城精神的文明赓续画卷徐徐绘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始终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全国现有长城保护员7000多名,山西、山东、宁夏等地出台省级长城保护条例,陕西实施省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京津冀三地建立长城保护利用信息共享机制,山东构建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并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1+2+15”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2个专项规划,15个分省份规划)落地实施,各地制定配套方案。同时,注重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文化,长城精神和长城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阐释不断加强,长城蕴含的精神价值整理挖掘、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新征程上,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长城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赵现海文章《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策划:许华卿 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