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拜师,收徒百余位,83岁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沈阳跤王”的传承之路
在位于铁西区保工街北四路附近一处新建立的沈阳北市摔跤传承基地,沈阳北市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关贵林刚刚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消息,如和煦的春风洋溢在基地每一个人的脸上,而83岁高龄的关贵林却和往常一样,在跤场上指导着徒弟和徒孙们练习摔跤技艺。在传承基地的墙上,那些略显模糊的黑白照片,昭示着沈阳北市摔跤的百年传承。凝视着这些老照片,关贵林只有一句话:生命不息,传承不止!
百年底蕴晋级“国字号”
83岁的关贵林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在跤场指导弟子时动作干净利落,可谓是宝刀不老。
关贵林告诉记者,沈阳北市摔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崇德年间,起源于清朝满式“扎弗努”,后来将满族的“布库”和汉族的“角抵”等融合,形成了沈阳北市摔跤的流派。
沈阳北市摔跤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北京武师、跤手张定一受邀到沈阳“陆军讲武堂”任教官。1928年,张定一在北市场开设跤馆,后因著名跤手徐俊卿摔败日本相扑高手而名声大振,前来拜师学艺的人无数,北市摔跤由此兴起。

20世纪40年代,国术大师卜恩富来到沈阳北市跤场切磋跤艺,他在此期间授徒无数,其中水平最高的是“跤王”董永山和“跤霸”兰树生,二人均为名震全国的摔跤高手,沈阳北市摔跤由此进入兴盛期。20世纪50年代,董永山和兰树生重又创立了北市摔跤场,培养了众多知名跤手,北市跤场声名远扬,进入鼎盛期。
关贵林说,沈阳北市摔跤的特点是武术加跤,所练绝活有千手别、腰上飞、神龙摆尾、夜战八方、寒鸭浮水、苏秦背剑等,被誉为百戏之首,又称“武相声”,既是体育项目,又是文化娱乐项目。

14岁拜师开启“摔跤人生”
当年老北市场的光影岁月,已在新北市场凤鸣九天的流光溢彩中渐渐远去,但那段烟火繁盛的旧时光却是关贵林心里最珍贵的记忆。
北市摔跤是沈阳武林的一段传奇,是老沈阳人引以为傲的娱乐项目。20世纪50年代,沈阳北市的摔跤场,以“撂地儿”卖艺的形式表演中国式摔跤,吸引了全国很多的知名跤手来沈阳切磋技艺,也让观众们津津乐道。关贵林出生于1942年,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每天一放学他就去看摔跤,从此便着了迷。

14岁那年的一天,北市摔跤场散场后,关贵林被一个小伙计叫住,要跟他“比划比划”,没想到关贵林几下就把对方给撂倒了,这一幕被当时的大掌柜董永山和二掌柜兰树生看到,连称他是块“好材料”,关贵林赶紧下跪磕头,拜兰树生为师。
其实,关贵林能够打赢小伙计并非偶然。他在10岁的时候就在八一公园遇到了一位“世外高人”,沈阳振远镖局的一位高手,也是镖局从北京请来的太极拳名家。老先生看关贵林是块学武的料,便教他太极拳、擒拿和摔跤。有了这一番际遇再加上每天在跤场“偷师”,关贵林才能入了董永山和兰树生的法眼。

关贵林说,因为有北市摔跤场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师父会根据他的技术提高水准不断变换对手进行实战,让他在以赛带练中快速成长,渐渐声名鹊起。后来,沈阳北市跤场关闭,参军后的关贵林在部队里又大显身手,成为多家单位争相抢夺的“香饽饽”。转业之后的关贵林进了工厂,后来被沈阳市体委借调继续摔跤事业。
1965年,关贵林获得沈阳市中国式摔跤比赛第一名。从1965年到1975年,他曾撂倒过4位著名跤王并在擂台赛中夺魁,得名“沈阳跤王”,先后担任过沈阳摔跤队队长、辽宁摔跤队队长、辽宁摔跤协会主席等,继续着传承沈阳北市摔跤技艺的梦想。

传承69载收徒百余位
如今,关贵林的弟子已超百人。从工厂退休以后,他更是一心扑在了传承沈阳北市摔跤技艺上。他的徒弟分布在各行各业,其中很多人也在不断地开设跤馆,推广沈阳北市摔跤。从关贵林14岁学习摔跤开始,正是一代又一代跤手的不懈努力,沈阳北市摔跤才生生不息。
每个周末,都是关贵林和弟子聚会切磋的固定日子,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徒弟们对关贵林非常尊重,见面必喊师父,然后鞠躬。在北市摔跤的传承里,就讲究师徒如父子,徒弟对待师父像对待父亲一样。
关贵林坦言,摔跤人平时付出的辛苦也是难以想象的,他们需要练习手腕、手臂、肩部、腰部、胯部、膝部和腿部的力量,更要善于整合这些力量,把对手轻而易举地摔倒。这就需要利用器械进行高强度训练,主要的锻炼器械有大棒子、小棒子、推砖、皮条、抖杆子、抖大绳等。关贵林笑着说:“如果把这些器械都练好了,那你就是武林高手了。”

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耄耋之年的“跤王”关贵林一直走在传承沈阳北市摔跤技艺的路上。2020年10月,沈阳市摔跤协会、沈阳市北市摔跤协会联合授予关贵林“沈阳市北市摔跤终生成就奖”。同年11月,在辽宁省中国式摔跤锦标赛比赛开始前,关贵林又被授予“卓越贡献奖”称号。
说起关贵林,徒弟们都是敬佩有加,“师父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摔跤,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沈阳北市摔跤的传承上,德艺双馨的他一直影响着我们做人做事。”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摄影、视频:贺天榆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