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运河畔百物聚,舟楫往来集市兴!济宁“运河大集”破解“办活动、靠财政”难题

时间:

“运河大集”以文化搭台、让企业唱戏,破解“办活动、靠财政”难题

古运河畔百物聚 舟楫往来集市兴

近日,为期10天的春季“运河大集”收摊,古运河畔再现昔日“百物聚处,舟楫往来”盛景。这得益于当地“市场运作+文化赋能”的办集模式,“运河大集”以文化搭台、让企业唱戏,破解“办活动、靠财政”难题,实现主办方、参展方、消费者和政府四方共赢。

“市场化运作,让专业的人办好专业的事,破解了市场定位不准问题。”作为活动主办方,济宁市任城区运河城管委会主任徐西珏介绍,运河城商业摩尔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消费需求,招引商户70余家,设置潮服、好品、家居文创、美食、科技、游乐六大特色展区,打造“运河文化+非遗体验+商业市集”复合业态,日均吸引游客量较传统模式显著增长。

“10天的活动,我们共卖出书籍700多册、文创产品400余件,销售额达5万元,相当于平时一个月的销量。”参展商户上城书店主管王诗婷介绍,参与“运河大集”特色活动,是增加书店知名度的良好契机,他们特意准备了销量好、关注度高的书籍以及特色文创产品,同时加大优惠力度,促消费效果超出预期。

“运河大集”的目的就是活跃文旅、拉动消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济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征说,从这一角度出发,他们尊重市场规律,将活动周期、活动形式等关键因素决策权交给市场和企业,推动活动时间安排灵活合理、商品布局紧密贴合群众消费习惯,提升市场活力与参与度。比如,活动打破传统集市短暂、零散的时间局限,将周期拉长至10天,弥补了以往群众因集市“一闪而过”、工作日无暇顾及而错过的遗憾。同时,通过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将商业、文化体验转化为消费动能。数据显示,春季“运河大集”期间,客流量达40万人次,商户营业收入达130万元。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滋养着济宁城,也孕育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大集”上,一块普通的石头在石画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灿手中重焕新生,吸引众人驻足围观。“我就是在运河边长大的,看到石头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就能想起很多童年趣事。”济宁市民刘先生买了一块刻有“运河悠悠”图景的石头,准备摆在案头。

“我们将非遗技艺展示、运河文化体验融入大集,提升商品吸引力。”济宁市任城区委宣传部文艺文产科科长高慧介绍,市民赶“运河大集”不仅能享受各项优惠活动,还能欣赏2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见证篆刻、剪纸、绒花等古老技艺焕发生机。同时,以舞韵、诵韵、光韵、墨韵、戏韵、雅韵为核心的精彩演出轮番上演,10多位书画家现场挥毫、赠送书画,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吃、喝、玩、乐、赏、听、看“一条龙”文旅消费新体验。

“只有深度放权市场,才能更好激发消费活力,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济宁市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介绍,本次“运河大集”在保留公益属性的基础上,激活运河文化IP、汇聚消费人气,在降低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提升。下一步,济宁市将继续以“运河大集”为切入点,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运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创新文化消费新业态,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让游客既能欣赏运河风光,又能感受民俗文化、购买特色商品。

(大众新闻记者 高峰 王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