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如何拯救你,误入歧途的子宫内膜
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妇科收治了一名47岁的女性患者,患者因子宫腺肌病病情加重,在接受保守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最终不得不接受经腹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切除术。这一案例再次提醒公众,小小的子宫腺肌病竟然能发展到切除子宫的地步,确实不容小觑。
患者近2年来经期腹痛症状逐渐加重,需依赖口服止痛药缓解。近1年出现经量增多,月经周期及月经持续时间无明显变化。此前,患者曾接受诊断性刮宫术,病理结果提示:(宫腔)增殖期子宫内膜,局部呈子宫内膜息肉样改变,根据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建议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并在治疗后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环)。然而患者在完成2针治疗后,因个人原因中断了后续治疗。此次月经来潮后,她出现持续8天的阴道淋漓出血,血红蛋白水平降至86g/L,已达到中度贫血标准,遂被紧急收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鉴于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大,医生立即为其行诊断性刮宫术以止血,并获取病理样本排除内膜病变。诊刮病理结果显示局部子宫内膜息肉样改变。结合患者的病史、年龄及生育需求,医生与她进行了充分沟通,最终决定实施经腹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子宫腺肌病,增殖期样子宫内膜,双侧输卵管组织。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什么是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良性疾病,即子宫内膜流浪到了子宫肌层。
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15%的患者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50%患者合并子宫肌瘤。多次妊娠、多次分娩、人工流产、子宫内膜炎、高雄激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等均为诱因。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假说?
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有两个假说:子宫内膜内陷学说,子宫内膜内陷进入子宫内膜-肌层而形成子宫腺肌病。苗勒氏管遗迹化生及成体干细胞分化的假说,子宫腺肌病起源于子宫肌层内的胚胎多能干细胞化生。
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有35%患者无临床症状。主要症状是经量增多(发生率40%-50%)、经期延长、逐渐加重的继发性痛经(发生率30%-40%)和不孕(发生率20%)。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子宫腺肌病的诊断?
病史:进行性加重的继发性痛经和月经过多史妇科检查
辅助检查:超声、磁共振、CT及CA125可能升高。
病理诊断是诊断的“金标准”。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应根据患者症状、年龄、生育要求而定,缓解疼痛、减少出血和促进生育是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目标,药物治疗是首选治疗。
一、药物治疗:非甾体消炎药、复方短效避孕药、口服孕激素类药物、GnRH-a、LNG-IUS(曼月乐)治疗、止血药、中医中药等。
二、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全切术和保留子宫的手术。保留子宫的手术又包括子宫病灶切除术(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和病灶减少术)和子宫内膜切除术。
三、介入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因介入或物理治疗仅能缩小病灶和改善症状,而不能切除病灶,无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是排除恶性或疑有恶变可能的患者。
子宫腺肌病作为慢性疾病的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降低家庭幸福指数,增加公共卫生负担。专家提醒,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一旦发现应进行全周期的精准化和个体化管理,延缓其进展,减轻其危害,防止其复发。
记者:苏珊 编辑:俞丹 通讯员:胡琪 王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