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接力·驻村答卷丨黄河岸边种“太阳”
开栏的话丨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今,全省2022—2024年批1.3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已完成驻村工作,回到原单位,新选派的3.5万名驻村干部也已入村开展工作。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报开设“振兴接力·驻村答卷”专栏,展示上一任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创新举措、工作成效、暖心故事,从而激励新一批驻村干部握紧接力棒,更好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接续书写新答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若郡
东天山脚下,新疆哈密的茫茫戈壁滩上,一排排“大风车”迎风转动,将呼啸的西北风转化为电流,点亮千里之外的万家灯火。
4月23日,再次见到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处长裴东鑫时,他刚结束对哈密至郑州直流输电工程的考察。
戈壁滩上追“风光”,黄河岸边种“太阳”。裴东鑫坦言:“站在哈密天山换流站的控制室内,心里牵挂的还是黄河岸边那个‘风光’无限的小村庄。”
兰考县三义寨乡付楼村,地处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弯。
2022年冬,裴东鑫以驻村第一书记身份踏上这片土地。驻村首日,他便在笔记本扉页写下焦裕禄的名言——蹲下去才能看见蚂蚁。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这位戴黑框眼镜的“城里干部”走遍全村457户人家,磨破两双运动鞋,记满三个笔记本:村东头王奶奶家取暖的火炉总冒黑烟;村小学的窗户漏风,孩子们冻红的手攥不住铅笔;废弃坑塘散发出刺鼻气味……一项项民生痛点被裴东鑫写在本上,记在心里,也渐渐勾勒成他的驻村工作三项清单:破解冬季取暖难、破解污水处理难、破解百姓收入低。
“这些问题都和用电密切相关,要让群众从‘用不起’变成‘用得好’。”站在黄河大堤上,裴东鑫看着另一种“风光”,暗暗下定决心:付楼村地处兰考西北风口,全年阳光有效利用时间达1200小时,远高于光伏发电的盈亏平衡点。
带着村“两委”成员三上北京,邀请国家电投专家实地勘测,走家入户讲解绿电的好处。“屋顶装光伏板,发的电自己先用,用不完的电还能换钱。”裴东鑫掰着手指给农户算了笔账,“一年能多挣3000多元,相当于咱多种了2亩地。”
新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铺装了碳纤维地暖,利用屋顶光伏发的电,不花钱也能过上暖和的冬天。在照料中心健身的赵二红大爷不禁感慨:“咋也没想到在黄河边挨冻一辈子,现在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暖气了!”
在废弃多年的污水坑旁,裴东鑫带着村民建起了“光伏长廊”,312米长廊上铺设了420多块光伏板。“长廊顶上流淌的‘绿电’可以作为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动力,这些污水处理装置可以将全村的生活污水转化为达标中水。”
黄河岸边种“太阳”。如今,裴东鑫带来的“阳光红利”正在不断释放:全村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超过1兆瓦,年发电能力超过130万千瓦时,村集体年收入超过80万元,其中新能源收入达到15万元。
2月28日,离任那天,裴东鑫特意起了个大早。晨曦中,他沿着光伏长廊慢慢走,村口“零碳乡村”的牌子旁,新栽的泡桐已抽出嫩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