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生命线:福鼎“移动卫生院”如何重塑深山医疗
东南网4月7日报道(本网记者 周涛)
核心提示:在闽东北偏远地区的乡间道路上,一辆辆搭载全科诊疗设备、医保结算系统的“健康大篷车”正穿梭于84个村医空白或不稳定服务村。福鼎市通过创新“微诊室大篷车”(移动卫生院)模式,将医疗资源下沉至偏远山区和海岛,让留守老人“足不出村”享受便捷医疗服务。
深山远海就医难催生“车轮上的卫生院”
作为“中国白茶之乡”,福鼎市九成地域为连绵山地,同时还有诸多大小岛屿,248个行政村如珍珠散落山海之间。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占比持续增长, 17个乡镇(街道)的村医却因“服务半径过大、待遇偏低”持续流失。村医空白或不稳定服务的村落越来越多,形成“医生走-服务弱-患者跑”的恶性循环。

穿梭山海之间的“移动卫生院”。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转机始于2024年下半年。福鼎市委书记林青在“四下基层”调研时,见村民围着流动卖菜车交易,当即提出:“医疗能不能也装上轮子,给百姓提供上门服务?”市卫健局立即研究部署,将治疗药物、诊疗器械、医保结算系统集成于改装车辆,当年9月在2个少数民族乡(佳阳、硖门)和1个偏远乡(叠石)试点“移动卫生院”,开创山区巡诊新模式,11月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全面铺开推广。

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篷车”抵达岭头村。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今年3月19日,经40分钟的山路颠簸后,记者跟随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篷车”抵达岭头村,这座常住不足500人的村落里,20多位慢性病老人已排队等候。“这茶清凉解毒,你们润润喉,一路上辛苦了。”车子刚刚停下,76岁的吴阿婆连忙走来,给远道而来的医生们端来提前煮好的山野茶,还送来了亲手煮的茶叶蛋。吴阿婆说:“这条山路我走了一辈子,晕车更让人难受,以前去镇上看病拿药排队大半天,现在你们来村里,可让我们省了来回奔波的苦。”

桐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将B超机带进山里,方便村民就地检查。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吴阿婆的高血压药还剩三天量,周大叔的糖尿病需要补开胰岛素”中心主任郭泰辉展示着巡诊前准备的“需求清单”。他说,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中心通过“村干部+网格群”双线预约机制,提前掌握村民用药需求,实现常用药物、便携设备精准随车。

就地刷医保。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去镇医院包车要150元,现在一分钱不花!”低保户吴大伯掰着指头算账:高血压药费刷医保卡现场报销65%,加上省去的路费、伙食费,每月少花300多元。
“大篷车上师带徒,造血育强村医队伍”
清晨,64岁的溪岩村村医吴加旺发动摩托车,载着药箱向深山驶去。这位扎根山村43载的老村医,如今仍要翻山越岭为散居各处的村民问诊。“村里只剩百来户人家,但慢性病老人就有20多个。”吴加旺目光投向正在整理药品的儿子吴聪聪,“好在现在有了帮手”。
溪岩村卫生室登记在册的村民从鼎盛期800多人锐减至不足200人,却要服务周边3个自然村。“东一户西一户,出诊常要骑十几里山路。”巽城卫生院院长陈永郎说,去年投入使用的“微诊室大篷车”虽解决了村民下山就医难题,但日常随访、应急处理仍需在地村医。

村医吴加旺父子坚守山区的同时加入“移动卫生院”为村民服务。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这份坚守,差点随着吴加旺的临近退休成为绝唱。老吴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17位同行电话,却无人愿接这深山里的“接力棒”。“别说外乡人,连自家卫校毕业的儿子都想去城里发展。”
去年冬季,卫生院组建的“微诊室大篷车”让吴聪聪看到新可能。跟着大篷车翻越多个偏远村后,这位29岁的年轻医者终于理解父亲坚守的意义。
“现在能看懂心电图机,会处理简单心肌梗死前兆。”如今,决定跟随父亲脚步留守乡村的吴聪聪,每周三天跟车巡诊、三天驻守村卫生室的工作节奏,让他的医疗技能迅速提升,这个曾经的“逃兵”也在重拾医者初心。陈永郎透露,目前,卫健部门已规划将“师带徒”机制与定向委培结合,为每个偏远村卫生室储备后备力量。
患者暖心、医护提劲的双向奔赴

前岐卫生院入户走访。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3月20日清晨,在前岐镇井头村村委楼前,68岁的茶农雷大叔接过医护人员递来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卡片上醒目标注着卫生院医生、村医联系方式和急救电话。“早就听说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一直因为在外地工作的原因始终没去办理过,这次回乡采茶,碰到了医疗队,顺手就给办理了,省得我去一趟卫生院了。”雷大叔笑着说。在送医上门的同时结合上慢病追踪和家签兜底,这样的场景在福鼎各乡镇已成为常态。
“基层医疗不能停留在坐等看诊,必须主动走到群众身边。”前岐中心卫生院院长杨勤批介绍,该院通过“固定巡诊+机动入户”双轨并行机制,在解决偏远乡村就医难题的同时,对家庭医生签约遗漏人员开展补签工作,争取不落一人,同时建立失能患者动态管理台账,为300余名卧床患者提供定期上门诊疗、送药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入户服务6000人次,转诊急危重症患者46例。
“过去医生在诊室‘等患者’,现在要主动‘找患者’。”杨勤批坦言,基层医疗转型初期曾遇阻力,部分医生存在“重治疗轻预防”观念。为此卫生院建立“健康积分制”,将家庭医生签约率、慢病管理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同步开展“全科医生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师带徒”培养出能独立开展健康管理的骨干医生。
“健康大篷车开展以来,不仅提升了山区群众的就医满意度,基层医护人员也在一次次的感谢声中,得到过往不曾有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杨勤批说。
“诊疗车开到哪里,政策就讲到哪家”

沙埕移动卫生院接诊现场。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春分时节,福鼎市沙埕镇流江村委楼前暖意融融。刚刚从“移动卫生院”领取药品的老人们沐浴着春日暖阳,与几位专注研读政策资料的渔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生图景。镇干部齐叶根手持民政救助申请表,正为渔民详细讲解海上作业受伤补助政策。
“量完血压递政策,乡亲们接过去都会认真看。”沙埕镇干部齐叶根的公文包里,民政救助表与反诈手册已成“标配”。福鼎市卫健局局长蔡清浙介绍,这种“健康+政务服务包”的创新,源于当地党委、政府与卫生系统的深度联动。医疗巡诊天然具有“聚人气”的磁场效应,当身着白大褂的医生与佩戴党徽的干部同框出现,无形中架起了信任的桥梁。

移动卫生院为老人在村头就地输液。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群众握着医生的手说感谢时,我们递上的政策材料就变得更有温度。”齐叶根道出工作心得。“干部脚底沾的泥土多了,政策落实的梗阻少了;白衣天使的听诊器里,听见的不仅是心跳,还有最真切的民声。”沙埕镇党委书记冯作建说。
截至目前,福鼎“移动卫生院”已开展巡诊375次,服务群众5806人次,覆盖全市248个行政村,约30万人受益。
记者手记:在为期两天的实地采访中,记者深入山区偏远乡村,见证了移动卫生院为当地群众带来的显著改变。山区农村群众对医护人员的感谢之声不绝于耳,从耄耋老人攥着医保结算单的泪光,到两代村医在巡诊笔记上的接力;从临期药品的及时置换,到民生政策的精准投送,福鼎用制度创新的齿轮,咬合住了深山医疗供需的断层。当248个行政村被流动的“健康驿站”串联成网,“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的愿景终在茶香氤氲处生根——这或许正是健康中国战略最生动的基层注脚:用制度温度熨平山河褶皱,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时代的春天里从容绽放。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