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新声代 薪火传未来|东营市实验小学开展吕剧进校园专场活动
在黄河三角洲腹地的东营市,一场深具文化自觉的教育实践正在东营市实验小学系统展开。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下,东营市实验小学与市吕剧博物馆战略合作实施的"吕剧进校园"工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为文化介质,构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的示范性育人体系。这一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创新实践,既实现了对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更开拓了美育教育的文化深度与价值维度。
4月2日下午,东营市实验小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吕剧进校园”专场活动。这不仅是艺术的展演,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让沉睡的文物在童声中焕发新生。

当古老的吕剧艺术遇见童真的校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便在这方寸舞台间徐徐展开。舞台之上,三折经典吕剧次第登场。《小姑贤》中“李氏女坐偏房泪如雨下”的婉转唱腔,将儒家伦理娓娓道来;《姊妹易嫁》里“嫌贫爱富”的戏剧冲突,成为道德教育的生动注脚;《三拉房》的程式化表演,则展现了戏曲虚拟美学的精髓。这种“以戏化文”的展演设计,于传统中见精神,在审美体验中完成文化传递。

“同学们是否思考过,吕剧脸谱相较于京剧更趋含蓄内敛的美学特质?”在艺术解析环节,东营市吕剧传承人以这一富有思辨性的提问为切入点,引领学子们步入吕剧艺术的审美殿堂。通过建构式的教学方式——融合视觉呈现、理论阐释与现场展演,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艺术精髓进行了具象化诠释,在知识传递中完成了戏曲美学的启蒙教育。
“生角的稳健、旦角的柔美、净角的粗犷、丑角的诙谐,每一种行当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指导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尤其强调了吕剧“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的艺术特点。当孩子们了解到吕剧行当划分更注重人物性格而非严格的社会身份时,不少孩子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解构了传统戏曲的神秘感,更让孩子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
最受期待的戏服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穿上精美戏服,男生体验小生装扮,女生学习旦角水袖,切身感受戏曲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选拔现场犹如一场文化觉醒的启蒙仪式。稚嫩的童声吟诵着古典诗词,青涩的身姿摹画着戏曲程式,在专业评审的目光洗礼中,完成艺术禀赋的初次绽放。这种融汇技艺传承与人文熏陶的遴选机制,构筑起传统艺术接续者的多维成长空间。
经过严格选拔,27名“吕剧小传人”脱颖而出,将接受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此次活动是东营市实验小学“传统文化育人工程”的重要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非遗艺术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让吕剧艺术在校园绽放新光彩。(大众新闻记者 杜美萱 通讯员 隋伟伟 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