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就赚到第一桶金!刷屏小红书的《淘金米》背后是个台州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15分钟,免费,邀请观众在一万斤的稻米中找到1000颗散落的“黄金米”,谁找到就归谁。
换成是你,你会心动吗?
近日,浙江艺术家杨烨炘在798艺术区的个展《淘金米》,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波“淘金”的热潮。开展前,杨烨炘向大家展示了500克足金金豆的鉴定证书,并将这1000粒黄金洒入铺满展厅的一万斤稻米之中,按照现在的金价算,大概要36万元人民币。
开展后,观众们在15分钟内现场“淘金”,淘到的观众可以将黄金免费带走。

在门口排队预约的观众
对沉寂已久的798艺术区来说,《淘金米》自开展以来,热度空前。不仅线上预约通道全部爆满,连线下报名的队伍也从艺术园区一直排到了马路口。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米里淘金的感受,有人感慨道:“这是我这辈子过得最快的15分钟”。
米里淘金,如何淘?怎么淘?展览之后,这些稻米又将去向何处?
杨烨炘接受了潮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

在现场挖金米的观众

在现场挖金米的观众
在展览中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1颗、3颗、5颗、8颗……如果在社交平台点开《淘金米》的相关话题帖,会发现不少观众晒出了自己的“战绩”。
1颗金米,0.5克,按现在不断飙升的金价来计算,值300多块。这或许也是《淘金米》热度不消的原因之一。
截至发稿前,《淘金米》的预约平台显示,从早上10:30到下午17:45,5天共125场的观众预约,均已爆满。为保障参观秩序与观展体验,4月1日起,展览宣布不再接受现场排队登记。

在现场挖到金米的观众
在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门口,上一批刚结束淘金之旅的观众陆续走出,神色不一。有人在复盘淘金技巧,也有人开心地攥紧手里的黄金米,被众人围观拍照。下一批等不及的观众,早已换上准备好的鞋套,摩拳擦掌,
淘金前,有热心的观众和记者分享了自己在小红书上看的淘金攻略:“不要往厚的谷堆挖,尽量找薄的。不要往墙边找,很多角落已经被人翻得差不多了。”
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并不简单。
进入展厅,记者便已经迷失在了稻米之中。
有观众擅长打游击战,飞速地翻完一块地方,没有便换下一个;有观众擅长打持久战,紧盯着一处谷堆,慢慢翻找;还有观众擅长放弃,找不到,便蹲在一处放空休息,甚至有人躺在稻米上开始小憩。

趴在展厅中淘金的观众
15分钟持续地翻上翻下,相当于一场高强度的有氧训练,许多观众虽没找到金米,但是将衣袖、领口的稻米带回了家留作纪念。
真有人找到金米了吗?
据记者观察,有,还不少。“金比较重,大多在底层,可以贴地一个方向边动边翻,效率会比较高。”
“之前我看别人分享,有人说淘到了20颗,不确定真假。我自己看到淘到最多的有七八颗。”杨烨炘说。
假金米和真戒指
还有不少观众表示,淘到了“假”的金米。
和真金米不同,假金米个头更大,也有“AU9999g”的刻字。
这些假金米是马越偷偷撒进去的。
在刷到展览预告后,马越决定在开展当天撒下1000颗金米,他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假的比真的大”。为此,他花了54块钱,在拼多多下单了1000颗尺寸1.1厘米的假金米,“的确这是一场无组织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行为艺术干预项目。”马越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
作为观众的他,带着假金米,一边撒一边埋。“假金米的出现可能会让人心灰意冷,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呢?”马越调侃道。

“埋”在稻米中的黄金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觉得挺有意思的,算艺术共创,但累死累活淘到假金的人可能会生气。”评论区有网友留言道。
“听说还有网友想再拿一批假黄金‘混’进来,我的建议是,可以弄点其他材质的米,比如玉之类的。”谈到观众的行为,杨烨炘显得很开放。
除了故意混淆进去的“假金米”外,由于手指不断接触稻米降低了摩擦力,还有不少观众在找金米期间将自己的饰品滑进了米堆里。
杨烨炘记得,在3月31日最后一场淘金米活动中,有人遗失了一枚卡地亚戒指,不少志愿者和观众帮她一起找了回来。

在现场淘金的观众们
从稻谷里来,往稻谷里去
还有不少观众在15分钟里,找到了其他东西。
有位观众令杨烨炘印象深刻:“他坐在稻谷堆上闻香气,翻滚。他说自己没有在这么大的米堆中躺过,感觉很幸福,感受到粮食的馈赠。”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观众分享不同的感受。
“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是人生中过得最快的15分钟。淘金米这事情,不像人生吗?有些我们苦苦追寻的东西,终其一生不可得,有些历经千辛万难,却发现并非如设想中那般美好,比如混入稻米的‘假金米’。其实遇见的每一颗稻米,都是金子。”网友@程迦南说。
这也是杨烨炘想通过展览和观众传达的。

播撒金米的杨烨炘
出身于浙江台州的他,从小到大和稻米打交道:“小时候我打过稻谷,晒过稻,在粮仓中翻滚过。稻田的香气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我也希望找一个出口或者方式去将粮食的可贵传达给更多的观众。”
在《淘金米》之前,围绕粮食浪费问题,杨烨炘还曾做过多个行为艺术项目。
“有人支持,有人质疑,我都理解,因为每个作品推出来,如果只是一种声音,其实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个人的作品是单向传播的,如果变成一个公众作品,就需要各种声音。”杨烨炘说。
2021年,杨烨炘的行为艺术作品《我们不浪费粮食,我们只浪费黄金》,把1000粒纯金大米扔入黄浦江、垃圾桶、下水道等地,引发广泛讨论。2023年,他的作品《大米宝宝的一生》以亲生孩子形象打造大米宝宝,通过大米宝宝的短暂一生号召大众珍惜粮食。2024年,他将大米、玉米、面包等粮食置换成武器创作成《粮食战争》,唤起大家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此次的《淘金米》也是在2021年的作品之中延续而来,将创作场景从城市公共空间转移至展厅,通过更可控的互动形式,邀请观众直面作品核心。

播撒金米的杨烨炘
“作品的成功不在于观众是否找到黄金,而在于是否重新审视大米的真正意义。我希望观众最终捧起的不是黄金,而是大米。令我非常感动的是,很多观众不仅将稻米带走作为纪念,还有观众将大米直接塞到嘴里吃了,这时候的大米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物理意义。”杨烨炘说。
面对“成吨的大米之后该何去何从”的争议,杨烨炘也保证到最后结尾会给观众一个满意的回答。
至于是什么,他卖了个关子:“等它们变成艺术品后,会有很好的归宿,绝对不会浪费掉。”
(图片由展览官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