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界地球日,上海交响乐团联合上海植物园委约交响作品《树》

时间:

4月22日,在“世界地球日”这天,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植物园正式官宣战略合作计划,并在上海植物园揭开了联合委约作品《树》的神秘面纱。作曲家梁皓一也来到了现场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梁皓一曾为电影《长津湖》《红海行动》《焚城》配乐并揽获华表奖,丰富且成功的电影音乐写作经验让他的作品总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想象力。梁皓一说:“我思考了很久,决定围绕一棵树来完成作品,这个切入点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此次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委约梁皓一创作《树》的上海植物园,其logo就是一棵树。“树,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守护者,也是自然与城市中最美丽的风景。”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解释道。

交响作品《树》总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乐章都被赋予了鲜明迥异的个性与“剧情”。开篇用特殊的打击乐器制造音效,模拟林间的枝叶婆娑、风动鸟鸣,将坐落于繁华市区的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装扮成“森系”。随后悠扬婉转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演绎“一棵树”的独白与绝唱。

第二乐章透过“树”的视角,我们见证了人类乱砍滥伐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蔚蓝星球上的绿意逐渐褪去,赖以生存的家园濒临毁灭。

第三乐章以“反思”为关键词,用高度旋律化的作曲技法让音乐变得深刻隽永,发人深省。从而引出一番追问:过度消耗自然之后,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接续的第四乐章能量十足,寓意人们开始有所行动,重建生态。终于,在“树”的周围,草木葱茏,世界再次焕发生机。

行至最后的第五乐章,木管与铜管声部奏响蓬勃辉煌的旋律主题,由此描绘出一派明丽秀美的山水胜景——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之下,青山绿水从畅想走进了现实。

音乐叙事的视角在“树”与“人”之间切换,紧扣心弦的旋律带领听众感知自然的呼吸、人性的深思。从失衡到重建,将生态治理的跌宕过程用交响化的语言娓娓道来。首章出现的大提琴主题在余下的乐章里变化发展,若隐若现地连缀着全曲,体现出作曲家源于古典音乐经验的严谨创作逻辑。作品的立意于光辉和美的终章里升华,致敬在环境保护事业中贡献力量的每一个体,也是写给未来,鼓舞人心的一份温情期许。

梁皓一表示:“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世界多或者少了一棵树并无所谓。然而成片森林的消失往往就从第一棵倒下开始,所以我想呼吁大家关注每‘一棵树’。生态保护也是如此,人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便可以由木成林,再成青山。”

发布会现场还透露,上海交响乐团确定了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主题是环保,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未来。此次联合委约的作品《树》也将在今年MISA的舞台与观众见面。除此之外,夏季音乐节期间,上海交响乐团也会与上海植物园继续深化、拓展战略合作,联合推出以环保科普为主题的公益讲座等延展活动。

发布会结束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植物园双方代表与梁皓一,共同在园内种下了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

记者丨何晶图片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