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联合治疗,帮助更多脑瘫患儿圆了“正常行走”的梦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谭新喜
近日,深圳华侨医院外三科通过“脑瘫外科与康复一体化阶梯式MDT多学科联合新模式”,成功为一名来自河南的15岁脑瘫患儿实施了系统性干预治疗,显著改善了这名患儿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这一突破性诊疗模式为脑瘫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新希望。

15年求医路终迎曙光,创新模式显成效
患儿小普(化名)今年15岁,他来自河南商丘。因出生时缺氧导致脑瘫,他在4岁时仍无法独立行走,且伴随下肢肌张力增高、足尖着地、步态异常等严重症状。尽管历经十余年康复治疗,效果始终有限。小普的姐姐告诉记者,“弟弟出生时因缺氧造成痉挛性脑瘫,一直到1岁时才发现并去治疗,但效果不大。4岁时在当地医院做了跟腱手术后,他才会走路。”最近几年,小普的病情逐渐加重了。他的双腿伸不直,走路时脚尖磨地,步态愈来愈变形,鞋子没有一双是好的。他变得不爱走路,即使勉强走路,也是经常摔倒。“这几年,弟弟变得愈来愈不爱动,他经常说双腿特别沉,抬不起来。此外,弟弟的性格也更加内向了,学习也受到了影响”。
小普的情况令家人非常着急,不久前,姐姐带着小普,专程从河南到深圳华侨医院求诊。小普转入深圳华侨医院外三科后,专家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外科手术+康复干预”的一体化阶梯式治疗方案。通过精准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结合术后多学科康复训练,目前,小普的肌张力显著下降,足跟可平稳着地,步态及站立姿势明显改善,动态平衡能力大幅提升,康复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学科联合诊疗(MDT),赋能脑瘫治疗
从只能踮脚走路到双脚着地行走,小普在深圳终于收获了“平坦”的人生。手术后,小普的双腿终于可以伸直了,走路时脚尖也不磨地了,双腿也不像从前那么重,行走的步态也变好了。
4月9日上午,在深圳华侨医院住院楼外三科病房的走廊里,小普已经可以扶着走廊的“扶手”走路了。他高兴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双脚着地走路了,走起路来也不觉得双腿很沉重了。”性格内向的小普,在手术后也变得很爱说话了。每天,医生和护士们都耐心地鼓励小普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术后康复,这让小普和姐姐都非常暖心。


深圳华侨医院外三科首创的“外科-康复一体化阶梯式MDT模式”,整合神经外科、康复医学、儿科、骨科、心理科等多学科资源,形成“评估-手术-康复-随访”全程闭环管理。该模式突破了传统单一治疗局限,通过精准外科干预降低肌张力,同步介入个性化康复训练,最大化恢复患儿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外三科团队已累计治疗6000余例脑瘫患儿,完成手术近万台,临床有效率超80%,众多患儿从无法抬头、站立到实现独立行走、言语交流,显著改善生存质量。
呼吁关注脑瘫防治,助力患儿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又称为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随着我国脑瘫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挑战之一。
深圳华侨医院外三科主任许春旺表示,脑瘫治疗需把握“黄金干预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许春旺介绍,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整患者肌张力,使异常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同时,可以长期、稳定、彻底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并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下的SPR手术,克服了传统SPR手术在解剖层面(肉眼)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存在极大主观因素的缺陷,采用了更先进的定位技术。其次,在定位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导联电生理监测仪监测和分析拟切断神经的类别与数量,使切除神经的比例实现了量化,达到了定位与定量切断脊神经后跟的目的。与此同时,该手术更精准,同时避免了因手术带来的医源性瘫痪和尿便失禁等并发症。此外,SPR术只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
痉挛型脑瘫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脑瘫类型之一,约占脑瘫的70%,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椎体束损伤、四肢肌肉张力高,上肢可呈手腕屈曲、手指紧握、手肘部屈曲等异常姿势,下肢可呈大腿内收、屈膝、尖足等异常姿势,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足内翻、外翻,运动发育落后,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SPR手术?①痉挛型脑瘫及脑外伤、脑卒中、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痉挛型脑瘫患者;②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患者;③Ashworth肌张力在3级以上的患者;④躯干与四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的患者;⑤患者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龄为3岁以上,以利配合术后康复训练;⑥肢体严重痉挛和强直的患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康复训练难以开展的患者也可以行SPR术。
未来,深圳华侨医院将持续推广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并联合社会力量构建脑瘫患儿救助网络,为更多家庭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患儿实现功能重建与社会融入。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