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研发助力 高新技术“灌溉”希望田野

时间:

今年春耕备耕以来,市农研中心立足职能,深耕一线,及时成立了由农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春耕技术指导服务团队,以解决广大农户、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服务全市春耕生产。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不仅丰富了农民的农业科学知识,还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路,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播下试管苗 百合“花”开试验田

3月31日8时,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百合站的技术人员到达榆中县东湾村百合试验基地,开展百合新品系定植与百合种球繁育试验。

该基地在榆中南部二阴地区,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平均海拔1990米,气温6.6℃,适宜百合生长发育。在基地的宣传牌上,由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独家培育的“冰清”“玉洁”百合品种认定证书赫然醒目,连绵的山峦下,田野里土地平整,还不时有春风掠过,一派充满生机的春耕图景。

当天上午,团队技术人员在基地分工协作,通过整地、施肥、开穴、种植、覆土、覆草等环节,利用组装式百合移栽开穴器在大田定植了一亩百合新品试管苗。中午简单用餐后,团队技术人员又进行百合种球繁育试验测评。从挖一粒小种球开始,经过分级、称重、测量、记录等程序,完成了新技术对百合种球繁育影响原始数据的记载与初步评价。

大田里定植百合试管苗的高级农艺师杨道兰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走进田间育苗是工作常态。使用组装式百合移栽开穴器可提高人工劳动效率的40%至60%,希望通过我们的积极工作,早日选育出兰州百合新品种,尽快实现兰州百合种球的规模化生产。

育出新种苗 优势品种提质效

近年来,随着鲜百合价格的持续走高,有效拉动了百合市场的行情,百合产业已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但是,我市百合种植区域,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家家种百合,户户留母籽”的情况,客观上导致兰州百合质量有所下滑。

针对目前仅有少数企业或合作社开展以鳞片籽球繁育技术为代表的小规模、试验性的优质种球生产,尚未实现优质种球的规模化培育和市场化供给的情况,我市制定出台了《兰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大力推进百合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

作为我市农业农村系统重要科研机构,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主动作为,果断出击。在全面了解掌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瓶颈的基础上,多方考证,广泛调研,建立了榆中县兰州百合科研工作站,开展百合种质资源引种与观察、百合花期调控及授粉结实、百合杂交实生苗地栽、新品种规模化繁育与推广等方面工作,加速推进兰州百合新品种选育,实现兰州百合种球规模化生产。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科研院所汇集、人才济济的资源优势,组建兰州百合育繁推创新联合体。建成集“百合新品种选育+组培脱毒快繁+百合鳞片优质商品种球培育”三位一体的繁供体系,实现百合优质种源的有效供给。开展以“兰州百合抗旱抗黄化抗连作提质增效综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兰州百合优质鳞片籽球繁育基地建设与“中百一号”优质种源繁育。

该中心百合站站长彭志云坦言,应当说在百合品种创新方面,成效明显。在系统选育方面,中心对上一年培育的4个兰州百合新株系1.2万个单株完成了归圃移栽。在杂交选育方面,选配杂交组合23个。其中有效结实17个,采用胚挽救技术对杂交蒴果进行了无菌培养,已获得杂交实生无菌苗1.85万余株,计划在4月中下旬待到地温回稳之后进行炼苗地栽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对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的搭载物——兰州百合籽球,完成了第三次组培转接工作。同时,开启“冰清”“玉洁”2个兰州百合新品种进行组培再培养,以满足鳞片籽球繁育的良种所需。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按照时序顺利推进。

解锁“芯”密码 繁育体系再升级

兰州百合是“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的佼佼者,百合鳞片籽球繁育技术体系则是确保兰州百合创盛不衰的“芯片”。

我市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对兰州百合鳞片籽球繁育技术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技术性修正与完善,凝练并形成了从优质母球选择、百合鳞片插前药剂选择及消毒处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干预、压埋基质优化配比、鳞片密度确定、基质槽保湿增温处理、不同部位百合鳞片籽球产生量差异性比较、鳞片球肥水管理、鳞片籽球归圃移栽等技术环节衔接有序的技术流程,使兰州百合鳞片籽球繁育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同时,结合日光温室、钢架拱棚的自然温度优势,以及地热线基质层阶段性加温,采用“春促早、秋延后”的手段,延长其年生长周期,有望使兰州百合鳞片种球的培育周期缩减至2年。

目前,兰州市百合种植面积15.5万亩,占全省27万亩的57%,百合加工企业220多家,年保鲜贮藏能力4.4万吨。产品包括初加工产品、即食食品、饮品、护肤品、保健品5大类19个品种,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同时,还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

据彭志云介绍,目前,榆中县兰州百合科研工作站已对2024年度培育的110万枚“优势单株复合群体”鳞片籽球完成了拱棚条件下的归圃移栽再培养。2025年度的鳞片籽球培育工作正在如期推进,今年计划新培育150万粒。

科技加服务 实现增产又增收

日前,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技术人员走进红古区,在花庄、平安等乡镇的设施草莓棚内释放斯式钝绥螨,“以虫治虫”,引导农户转变对传统农药的依赖,进而提升草莓品质,保障果品安全,推动当地草莓产业向绿色、生态转型,为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提供了科技支撑。

为做好春播技术指导服务,我市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果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粮油作物、西瓜栽培技术、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榆中县贡井镇贡马井村开展粮油作物科技培训后,村民们表示:“这样的培训让我们学到了新技术,种粮更有信心了。”

农技人员在西固区金沟乡马家山村苹果园使用无人机开展石硫合剂芽前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后,果农杨师傅高兴地说:“每年果园得打好几次药,人很费劲,这无人机打药省工省力,效果还好。”

市农研中心农作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孙振荣说,为更好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团队成立了玉米、小麦、马铃薯、蔬菜等4个春播技术指导小组,还汇编了兰州市2025年农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并遴选2025年全市农作物主导品种174个,主推技术35项(涵盖粮食、蔬菜、百合、西甜瓜、果树、花卉、畜牧、渔业等领域),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全市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助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延链增效益 农民切实得红利

对兰州来说,如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延链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切实获得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红利”?

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主任胡朝栋坦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作为我市农业科研机构来说,要紧紧依靠自身科技人才优势,以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为目标,坚持稳面积与提单产共同发力,扎实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服务“三农”工作。该中心将进一步强化与在兰“新四军”的合作,全面开展玉米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控等领域的合作交流。通过与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成立玉米产业关键技术联合创新研发与应用联合体,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发力,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今年,我市已遴选适宜全市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农作物主导品种142个,主要栽培技术20项,通过“三新”引进,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的服务实力。该中心将通过联合攻关,进一步整合全市玉米产业优势资源,打破一批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强化和巩固全市玉米产业发展,为全市玉米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