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为了两年前的一句话—范式信守诺言,利人利己

时间: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句话说的是秦朝末年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的为人极为守信,承诺别人的事无论多么困难,都一定会办到,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有黄金的价值不抵季布的承诺之说。可见,信守诺言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高尚的品质。史载中国的读书人十分重视对诺言的遵守,有人甚至不远千里奔波来实现两年前说过的一句话。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少游于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请假)归乡里。式谓元伯曰(说):''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诚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传》

东汉的范式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张劭是同学,彼此关系极好。两人从太学 成回乡,分别的时候,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之后一定去他家拜望他的母亲,于是两人约定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相见。时光飞逝,转眼间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当初范式与张劭两人预定的日期一--重阳节就快要到了。张劭在家中翘首企盼,可是仍不见范式的到来,张劭心中甚为急切。张劭的母亲见此,便劝说道:“范式住的地方离我们有千里之遥,两年前随便说说的一句话,人家还会当真吗?可能早就忘了吧。”张劭跟母亲解释道:“母亲,范式这个人您不知道,他信守承诺,从不说兑现不了的话。”很快重阳节到了,张劭在家中准备好酒菜就到村头等候,日至 时,果然范式应约而至。


据相关史书记载,张劭后来暴病而亡,远在千里之外的范式竟然梦中提前就得知张劭的死期和下葬时日,因而范式和张劭的友谊后来被人们传诵为生死之交。范式和张劭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两人信义的精神更是 被后人立碑供奉。在现代人看来,范式和张劭两人回乡前说的一句“两年之后再会”可能是玩笑话,但范式与张劭却遵守了当初许下的诺言。虽然范式和张劭两 人所表现出的信用品质是在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中,但是就人们彼此相处来说,无论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还是街头的陌生人,甚至是我们自身,信守诺言确实是我 们处理与他人和自我关系的一条黄金规则。

诺言可以是我们对他人作出的,也可以是我们对自己许下的。所以对承诺的信守,不仅是我们对他人的负责,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负责。


失信于他人, 给我们带来的必然是他人对我们的不信任和猜疑,这种不信任和猜疑势必影 响到我们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其中的利害关系自然不用多说。古代大教育家、 思想家孔子在教育和培养弟子时提出,“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论语•述 而》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教育内容的概括:“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中的“信”字便是我们今日所言的信用、信实。在孔子看来,诚信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同时,在孔子眼里,信用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游走天下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不守信用,那么即使在县、乡这样的小地方也无法容身,“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反之,将信用作为自己行为操守的基本准 则,则畅行天下,即使他国异邦亦是如此,“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貂之邦,行 矣”。(《论语•卫灵公》)。


至于信守自己许下的诺言则同样重要,因为失信会让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开出各种“空头支票”,长而久之,我们会慢慢地在这些“空头支票”的不断积累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堕落,失去学习、进步和发展的机会。比如, 给自己制定早晨6点起床早读的计划,第二天早晨6点闹钟响个不停,却仍然赖在被窝里不起,用明天再早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就这样始终在这种“明日复明日”的安慰中错失了早读的机会。可见,对他人诚信是对他人负责,而尊重并信守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则是对我们自己的负责。

人而无信,何以立?请信守我们曾经许下的诺言,这不仅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