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相思怀人词,是晏殊极富盛名的代表作,也是闺情词中的名篇。

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在景物描写中,注入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渲染离愁别恨。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我在闺房之中,透过栏杆看到外面的菊兰,都是忧愁的样子,而上面的露水就像是哭泣的眼泪。
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兰”和“菊”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开篇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再现了主人公悲凉、孤寂而又迷离的心态。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物象,所用词语不带有明显感情色彩,表达的感情非常委婉含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天上的明月是不能理解离人的痛苦的,从黄昏到破晓,它的光线就一直通过窗子斜斜地照进屋来。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住户,原很自然。但主人公却偏要怨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中煎熬彻夜无眠不得解脱的愁苦情景。
下片承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抒情主人公欲罢不能、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是写今晨登高望远的情景。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独上”照应上阕的“离别”,与“燕子双飞”形成强烈的对比,而“望尽天涯”则体现出对情人的深切思念,为此,她要将目光投到每一个情人可能在的地方,直到天涯海角。

这几句虽有苍茫无涯的萧瑟感,有望而不见的失落感,但更多的是一种一马平川、高远辽阔、可以驰骋神思、可以放飞心灵的畅快感。因此,它虽写女子望归,却透露出一种深邃眼光、一种开阔的胸襟、一种远大的抱负,因而被王国维称作治学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
她“望尽天涯路”,依然看不到日夜思念的那个人,于是只好“欲寄彩笺兼尺素”。“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二者叠加,说明相思之情非常丰富,难以言表。其间,既有美丽缠绵的一份情思,又有朴实无华的一份心意。既表达了思念之急切难耐,也表现了想要书写内容之繁复冗长。
但现实是无情和残酷的。“山长水阔知何处”,山如此高远,水如此广阔,不知心上人在何方,该如何寄出呢?
这两句一纵一收,将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书信难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并以“知何处”的怅问作结,戛然而止,笔力千钧,给人以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