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哪位人物?这是诸葛亮的专属形象吗?

时间: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面的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谁呢?

羽扇纶巾,一定是指代诸葛亮吗?

作为一位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诸葛亮确实有配得上他名气的能力。而且,“羽扇纶巾”的形象很多时候都是用来指代诸葛亮的。

我们不谈小说中的形象,因为小说中的“羽扇纶巾”往往是作者的自我想象。举例来说,《春秋列国志传》中,就曾有这样的描述:

子牙纶巾羽扇,升坐中军,诸将参见已毕。

孙膑纶巾羽扇,在呼:“太子别来无恙乎?”

但其实姜子牙、孙膑是不可能有“羽扇纶巾”这种打扮的,实际上,羽扇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汉末,当时在江东非常盛行;而纶巾出现的具体年代不详,有传闻是诸葛亮所做,但也没有证据。在《晋书·谢安传》中第一次出现对“纶巾”的记载,因此姜子牙和孙膑的“羽扇纶巾”形象是不可能的。

姜太公钓鱼

不过,我们从明代小说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来,“羽扇纶巾”并非是诸葛亮一人的专属形象,实际上,那些我们印象里智计百出的军师们,都可以是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对诸葛亮“羽扇纶巾”形象的记载呢?《太平御览》曾引用晋代裴启 《语林》中的内容:

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

不过,《语林》本身也只是小说之语。《太平御览》还记载《蜀书》里有过类似描述,但笔者在《蜀书》中并未查阅到相关内容,暂且不提。

因此,总体来说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实际上是通过小说(主要是《三国演义》)以及后世改编的影视剧慢慢深入人心,成为诸葛亮的“专属形象”的。

苏轼词中,羽扇纶巾到底说的是谁?

实际上,苏轼这首词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让我们回顾一下此词的全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三国周郎赤壁”到“遥想公瑾当年”,显然这是一首追忆赤壁之战、感叹时光易逝的词作。因此,这里的“羽扇纶巾”指的就是周瑜。从前面的资料也可以看出,羽扇纶巾往往指代运筹帷幄的儒将,周瑜也刚好符合这一形象。只是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才会有一些错误理解。

当然,也有人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指的是周瑜,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的是诸葛亮。很遗憾,这就我所说的那种“死鸭子嘴硬”选手。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词讲了什么:一个羽扇纶巾形象的人,在谈笑间,让曹操的水军灰飞烟灭。在历史上,谁完成了这项壮举呢?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里有明确的记载: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看不懂没关系,我来翻译一下。

就是说当时刘备被曹操击败,准备南渡,遇到了鲁肃,驻扎在夏口共同计划对抗曹军,派诸葛亮去面见孙权。孙权同意联合抗曹,派周瑜、程普出战,在赤壁遇到了曹军。

当时的曹军已经出现了疾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败阵撤到了江北,周瑜军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曹操舰船首尾相连,献计火攻,于是诈降欺骗曹操,用小船载着薪草、膏油,点燃了曹军的战船,一举取胜。

而在赤壁之战中,出现了诸葛亮的身影吗?没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也没有记载诸葛亮有参与赤壁之战,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诸葛亮扮演了一个出色的说客,在孙权犹豫是否连刘抗曹时,诸葛亮用出色的战略眼光分析了整个局势,说服了孙权,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但是,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显然指的是这场战役的实际指挥官周瑜。所以不必再纠结“羽扇纶巾”的归属问题,在苏轼这首词中,指代周瑜毫无疑义。羽扇纶巾不是诸葛亮的专属形象,不要把影视形象和历史人物混淆了。